从日常琐事见人品修养。
“You q fishball noodle ah?” 一个年轻男子用Singlish问。”Yes, I am” 我面带笑容客气地回。然后他若无其事就忙着跟伴侣讨论要不要排队。 然后他又问我“Nice or not?” 我侧头瞥了瞥他,这次选择不回答。男子马上给出不爽的样子。
“白肉还是红肉?”一个华籍老伯在水果摊前忽然贴近我,用带本地华语腔问。他看我没回答,指了指我手上的龙珠果,“白的还是红的?” 我还是沉默,学他指了指写着“Dragon Fruit White 龙珠果(白)”的牌子然后转身离开。
电梯正要关门,一个华籍妇女冲了进来,我赶忙帮她按下开门按钮。“我去5楼”妇女用命令的语气说。我没搭理。她见状就用力反复按了5楼按钮,然后朝我瞪了一眼,我假装没看到。
“Excuse me Mr, is this the stop to Marina Square?” 一位印籍大叔在地铁车厢里问。我回:Yes it is, use City Link underpass to get there, it is more convenient. “Thank you very much,” 大叔微笑说.
“您好,不好意思,我想去Block C请问该怎么走?”一位带北京腔的青年在大学广场向我问路。我指了指方向提示她怎么走,“太感谢了”她微做半鞠躬状。
“阿兄,借问去宏茂桥车站按纸行”一位婆婆用福建话问。我指向对面马路的巴士站然后用福建话告诉她“坐261号一头到车站落车”。“感谢感谢”阿婆说。
看到这里,聪明的你应该察觉上述事件之间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态度问题。而态度与国籍、种族、语言、性别和年龄没任何关系。前三个态度欠佳、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后三位礼貌有加,谦卑恭敬。语言表达能力不好不是借口,赶时间也不是借口,难道连最基本的“请问“ ”Excuse me”和“谢谢” “Thank you”都不会吗?尊重和礼貌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什么样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什么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