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史,生活中的两三事。

论感谢贫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一些正式场合里,例如:颁奖礼、就职礼、毕业礼等都常听到获奖人上台致辞的时侯提及自身贫穷或者困苦的过往,特别感谢这些苦难的经历造就了他们今日的成就。

贫困可以指社会经济上的贫乏,物质生活的不足,也可以指缺少精神生活层面上的滋养。贫困也可能是各个层面的综合体。不论怎么说,贫困并不是幸事,甚至是普遍被社会鄙视的。既然如此,贫困真的还值得感谢吗?至少我认为是的。

战国时期的孟子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面就有这么一段话:“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后人常以此鼓励大家若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历重重磨难方可塑造坚韧的性格、契而不舍的毅力以及激发潜能和提升才能。

因此“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没有经历困苦磨难怎么可能塑造出强大的心理素质来争取他日的成功呢?成功后若不心存感激,又怎么可能将成功延续下去呢?

中国西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卫青出身极其卑微,家境贫穷又为奴为仆,但他没有因此垂头丧气反而发奋图强、积极向上,他钻研兵书从未有片刻的懈怠。后来他受到汉武帝的提拔,在屡次北击匈奴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终于登上最高军事统帅的宝座,其事迹为后世津津乐道。还有,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 (Abraham Lincoln)出生在农场里的一间简陋木屋,虽然属于社会低层人士,但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自学,终于成为一名律师,而后从政攀上事业的巅峰,成为美国的总统。他解放奴隶,团结北方,在南北战争中取得历史性的胜利,为美国立下不朽的功勋,青史留名。

由此可见,但凡成大器者,必经历贫困或苦难。我相信卫青和林肯在人生达到顶峰的时刻,心中肯定是对过往的苦难经历充满感恩,感恩过去、满足现在、展望未来。人如此,国家也应如此。

我们再看,中国战国末期的秦国在短短的十年内便完成了空前绝后的统一霸业,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至今位于陕西西安的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也成为了那一段波澜壮阔的时代标志。不过有多少人知道,秦国在辉煌之前也曾经经历了数百年的黑暗时期。秦国偏处西部蛮荒之地,经济低靡,人民困苦,军事力量薄弱,以当时的实力远远不及其它国家,它连生存都已经是个问题,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统一霸业呢?但后来秦国进行“商鞅变法”:经济、内政、民政以及军事各个方面都突飞猛进,开始由弱转强,跻身战国七雄中的强国之一,奠定了秦国厚实的基础。

除此以外,在当代的国家发展史也不乏类似秦国的例子。新加坡就是其中一个。旧时的新加坡也只是东南亚一个经济文化非常落后之地,在当时连世界地图也找不到踪迹。谁会预料到短短几十年内这一个弹丸小国能鱼跃龙门,享誉全球,在世界列强当中占有一席之位。从英国殖民地的统治到日治时期,再到成为马来西亚附属州,直至被驱逐之后独立建国,新加坡一路走来,有哪一次不是困难重重,披荆斩棘,用血和泪走出来的路?如果没有先辈们的坚韧和不懈去面对铺天盖地的挑战,恐怕不会有今天的耀眼的成就。

所以,国家欲成大器也难免要经历重重考验。不管是当时秦始皇登上泰山行封禅大典之时,还是今天的新加坡人民庆祝独立建国之日,一样都会为国家感到自豪,必定也感谢先辈们的无私奉献,感恩过去的种种造就了今日的成果。

相反的,一个人若没经历过磨练,一直在安逸的境况下度日,那么当面临重大的人生考验的时侯必定惊慌失措,无所适从;轻则伤己,重则祸及他人,甚至亡国。中国古代的蜀汉后主刘禅和隋朝的隋炀帝杨广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两者都是在父亲的庇护下成长,过着锦衣玉食,富贵荣华,无风无雨的日子。他们接替父业,非但没有积极上进,以勤补拙,反而变本加厉,继续纸醉金迷,夜夜笙歌,使得国家每况愈下,生灵涂炭,最终成为亡国之君,背负千古骂名。如果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曾经受过些许困难的磨练,又或者对父亲千辛万苦创立的基业心存丝毫的感恩并秉持任重道远的决心,那么结果也许会不一样。

总而言之,渺小如个人,伟大如国家,都要懂得感激过去和珍惜现在。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只有在经历磨难困苦才有所成长、精进;反之,安逸享乐便会走向衰亡。这是古今中外恒古不变的人生定律。


About the author

Ming

Hello 我是阿明,新加坡人,希腊深度旅游品牌联合创办人。我热爱旅行、钟爱文史、酷爱文字,闲暇时喜欢乱写一通。我相信诗酒必趁年华,勇敢去探索世界、去体验生活、去伪存真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By Ming
语言、文史,生活中的两三事。

Ming

Hello 我是阿明,新加坡人,希腊深度旅游品牌联合创办人。我热爱旅行、钟爱文史、酷爱文字,闲暇时喜欢乱写一通。我相信诗酒必趁年华,勇敢去探索世界、去体验生活、去伪存真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Follow Me

如果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订阅!

Buy me a coffee

Content is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