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横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題西林壁》宋·蘇軾
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经常听人说:终于看见他庐山真面目了!“庐山真面目”多用来表示事情的真相、一个人的真面貌或是久仰大名,终于见面的意思。但为什么是庐山,而不是泰山,华山,黄山呢?
这句话源自苏轼(苏东坡)的诗《题西林壁》,这是他贬谪南方时期途经江西庐山时所写。全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今天的话大概是说:从正面看庐山,它如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它像山峰巍峨耸立;无论远近或高低,它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只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诗人到底想表达什么?同一首诗,不同的读者,有时解读和诠释的角度会有不同;同一首诗,相同的读者,不同的时间,也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全凭读者当时的心境而定。
以我的鄙见,《题西林壁》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即景抒情的诗,作者借庐山之行表达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深刻道理。每当一个人置身某一个环境、某一个事件、某一个局面,因自己牵涉其中,看事情难免会看得不够全面,缺乏客观、理性的判断,甚至会有专牛角尖的时候;这时,唯有将自己抽离出来才能把事情的全貌看得更清楚。


庐山简介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南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文化遗产。同时,它也是一座文化名山,中国历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及文人墨客都在此留下历史印迹,歌咏庐山的诗歌不绝于耳。像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