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史,生活中的两三事。

吃快点 vs 快点吃

友人传来截图,说有人评论“吃快点”是“巴刹语言”,“ 快点吃”才是正规华文。 她很好奇,到底两者之间有何区别,哪个才是“正宗”,哪个才是“烂华文”?乍看之下,两个用法都似乎符合华文语法,也契合本地社会的语用习惯,但既然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们不妨来检验两者之间的异同,看看找不找得到答案。

语法角度

第一,从语法角度看。华文的基本句式结构是主语+谓语+宾语,有时还可加定语、状语和补语来限定、修饰或补充说明,形成(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的句子架构。“吃快点”与 “ 快点吃”都是较口语化的用法,它们都省了主语“你”和宾语“食物”,省不省略视语境而定,这里省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1. 吃快点:“吃”是动词作谓语,“快”是形容词作补语说明“吃”的形态(要怎么吃),“点”是量词作补语表示“快”的程度(要吃多快),这里特指很轻的程度。所以,句子的架构基本呈谓语+(形态+程度)补语。

2. 快点吃:“吃”一样是动词作谓语,“快”是形容词作状语修饰“吃”的动作(怎么吃),“点”作语助词表示说话人的语气。句子的架构基本呈(状语+语助词)+谓语。

两个句子都符合华文语法,无论是将“快点”前置或后置并不影响句子的基本语义。

说话语气

第二,从说话语气的角度看。华文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只语气词很多,字句的排序也表现出说话的语气和态度。

  1. 吃快点:语气较重,有命令、指导、责骂的口吻。例如:“吃快点,要不然赶不上飞机了。”再如:“吃快点,慢吞吞的要吃到什么时候!”
  2. 快点吃:语气较缓,有请、劝、鼓励的口吻。例如:“饭菜都凉了,大家快点吃。”再如:“快点吃,吃完我们去公园散步。”

两个句子都符合一般华文表达的方式,只是说话的语气不同而已,但要留意,语气不同,语言效果也就不同。

社会语用角度

第三,从社会语用的角度看。新加坡是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社会,华文受到各方言族群之间的影响大家是知道的。像是广东话、福建话里我们常将副词后置。例如将“别等了,你们(先)吃”表达为“别等了,你们吃(先)”,再如“有”的用法,将“叫你做功课,你听不听到”表达为“叫你做功课,你(有)听到吗”;这种社会语言现象已普遍受到语言学家的接纳。所以,退一步讲,即使“吃快点”是“方言式”的表达,它也是具地方色彩的语用现象,不必厚此薄彼,何况它不算是“方言式”的表达。

综上,草率将“吃快点 ”当作“巴刹语言”并不够客观全面,甚至有些偏颇了。

补充——语言和方言的交融

今天使用的华文是经过人为介入去整理和规范然后施行的语言政策,旨在消除跨语言、跨方言所产生的沟通障碍,促进教育的普及度,以及便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然而,由于各个华人地区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社会人口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使用华文的过程中不免融入了其它语言和地方方言的特色,从而发展成自己独特的华文面貌。

千年以来,官方语言和各地方言一直都是在相互影响和借鉴之下逐渐成形,两岸三地如此,新马亦一样。我们应该在努力学好规范的华文的同时,也不忘鼓励以包容性的视角看待所谓非“正规”的华文,让华文继续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如果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订阅!

About the author

Ming

Hello 我是阿明,新加坡人,希腊深度旅游品牌联合创办人。我热爱旅行、钟爱文史、酷爱文字,闲暇时喜欢乱写一通。我相信诗酒必趁年华,勇敢去探索世界、去体验生活、去伪存真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By Ming
语言、文史,生活中的两三事。

Ming

Hello 我是阿明,新加坡人,希腊深度旅游品牌联合创办人。我热爱旅行、钟爱文史、酷爱文字,闲暇时喜欢乱写一通。我相信诗酒必趁年华,勇敢去探索世界、去体验生活、去伪存真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Follow Me

如果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订阅!

Buy me a coffee

Content is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