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写的是金庸主题”侠之大者”文化展,不是徐克的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
日前和友人参观了在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侠之大者”金庸主题文化展。会展上最抢眼的是一系列刻画金庸笔下人物的大型钢铁材质雕塑作品,其中,以杨过和小龙女的雕像最吸引我。
杨过身穿宽袖长袍端坐在岩石上,左手揽玄铁剑,右边空荡的袖子轻拂身侧,他神态黯然惆怅,像有说不出的万般滋味;小龙女头戴斗笠半卧在绳上,一袭贴身长衫飘逸,身姿轻盈曼妙,面容冷若冰霜。这尊雕塑作品把两人刻画得栩栩如生,小说里的杨过和小龙女瞬间跃然纸上。
再往他们后面一看,墙板上的一组文字撩动我的思绪,不禁跟着诵读起来:“问世间情为(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凡是《神雕侠侣》迷对这句话一定很熟悉。很多人以为这应该是出自金庸的手笔,其实不是,他是摘取了金朝著名文人元好问的经典词作《雁丘词》(也称《摸鱼儿·雁丘词》《摸鱼儿·问世间》)的首两句。“摸鱼儿”是词牌名,词在古代是可以根据既定的曲调和旋律来唱,就跟我们的流行歌曲一样(关于“词”和“词牌”点击这里)。《雁丘词》分上下两片,上片较广为传颂,内容如下: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别苦,就中更有癡儿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 金·元好問《雁丘詞》
金庸擅于在他书里头注入大量的古诗词。小时候虽感觉到这些文字很漂亮,但不懂欣赏古典文学所以没有深究其中的蕴意。长大后开始喜欢文字、文学,尤其是在中文系修学士学位的几年里阅读和赏析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才明白金庸的小说之如此备受推崇,不仅仅是他所建构的恢宏武侠世界及其背后深邃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元素,他扎实、丰富的文学底蕴更让人不得不佩服。
元好问当年为什么会写下《雁丘词》? 他在《雁丘词》的序中解释:“泰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
大意是说: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元好问在去往并州(今山西)参加科举考试的途中遇见一名捕捉雁子的人,捕雁者告诉他:“我今天捉了一只雁然后杀了它。另一只从网中脱困的雁子竟然没有逃离,反而留在原地悲鸣着,最后竟然撞地而死。”元好问便跟捕雁者买下这两只雁,把它们一同葬在汾水岸边,用石头累在上面做记号,把这个坟丘叫做“雁丘”。《雁丘词》因此得名。

大雁是群居飞禽,它们春夏北迁,秋冬南移,飞行时或排成“人”字,或“一”字成群结队飞行,途中一定不让任何同伴掉队,也不会出现单飞的情况,如一只死去,另一只绝不独活。所以,大雁在中国文学里象征了坚贞忠诚的爱情。古代婚礼习俗的过大礼也包括送上一对大雁表示夫妻一心,永不分离。
由此可见,金庸在构思《神雕侠侣》时候独具匠心,特意筛选了适合烘托小说主旨“至情”的《雁丘词》,给杨过和小龙女至死不渝的爱情抹上一层浓浓的惆怅和忧思,确实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渲染力和人物情节的张力。而在1985年TVB(无线电视)版的《神雕侠侣》里,已故顾嘉辉先生更为《雁丘词》谱上曲,由歌手叶德兰倾情演唱,歌名为《问世间》,让我们可以享受到什么叫做“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总而言之,金庸文笔之犀利不必赘述。但论能汲取古典文学的涵养再把它们巧妙转化并融合到小说的叙事言情之中,将艺术渲染力发挥到极致,金庸无疑是当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