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意到本地、中国和西方的媒体在报道英女王的离世多用“逝世”和“享年”等词,马国、台湾的媒体则多用“驾崩”和“享寿或享耆寿”。这些词都特指人的离世,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有的。
- “崩”特指皇帝或国君的死;皇后、诸侯王用“薨”;达官显要多用“卒”;伟人、名人多用“陨”;未成年用“殇”“夭”;其它通用的有:“殁“、”故“、”逝“、”亡“、”死”等。这些词虽然意义相通,但显然使用的对象不同,感情色彩也有差别。
已故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贵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君主、英联邦王国的共主以及共和联邦成员国的元首,按她尊贵的身份等级用“崩或驾崩”最为贴切。
- 从殡葬传统习俗的角度看,一般上30岁以下的逝者用“得年”;30-59岁的逝者用“享年”;60-89岁用“享寿”;90-99岁用“享耆(qí)寿”;100岁及以上用“享嵩寿”。不同地区或许有不同标准,但女皇以96岁高寿寿终正寝,至少用“享寿”比较妥当。
当然,逝世、去世、离世、享年等中性词问题不大。只是若能精准用词除了表示对逝者的尊重,也体现笔者本身的语言及文化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