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随便去问一位华人,carpet/blanket 的华文叫什么,预料你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可能是“毯子”,可能是“毡子”,也可能是“被子”。 英语可以分得清楚啊,为什么华文会有歧义呢?
简单来讲,华文使用人口众多,使用地域也很广,因历史文化的发展、社会用语的约定俗成及个人的语言习惯等条件,地区之间、人口之间对某些事物的认知和名称无可避免会出现差异。有些差异很明显,有些则很微小,就算是以华文为母语的使用者自己有时也难以分辨,即使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陆,不同地区、不同省份、不同族群,也可能出现这钟语言现象。
简体字(繁体) | 毡(氈/氊) | 毯 | 被 |
读音 (华语) | zhān | tǎn | bèi |
读音 (粤语) | zin1 | taan2 / taam2 | pei5 (做介词读 bei6) |
意思 | 用羊毛或其它动物毛压制成的像粗毯子的东西。 | 本义为较厚的毛织品,现在多指铺在床上或睡觉时盖在身上的毛织品。 | 睡觉时覆盖身体的东西。 |
不同 | 通过赶压而成,没有人为手工编织。 | 人为手工编织而成。 | – |
英语翻译* | 毡子、毛毯(carpet/rug/felt) 地毡(carpet/floor mat) | 毯子、毛毯(blanket) 地毯(carpet) | 被子(blanket/quilt) |
总之,在古代“毡”与“毯”的界定相当清晰,主要是制作方法的不同–“毡”专指非织品,“毯”专指织品,现代就相对较模糊甚至有重叠的灰色地带;“被”则自古到今一直没变。其实就算用翻译器结果也可能出现偏差, 所以,把“毯”和“毡”交替使用实属平常,下意识译成 blanket/carpet 也情有可原,除非是隆重的场合上或严谨的专业领域里。

近期,国泰航空的空服人员与乘客之间因沟通不善而导致的尴尬事件令人遗憾。每种语言都是平等的,不该有优劣、尊卑之分,对于努力尝试使用其它语言的学习者,我们应该以包容的态度鼓励他们。笔者希望通过这次简单的梳理,对大家将来与别人在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