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史,生活中的两三事。

文学体裁的初解释

最近参与了本地一场文学讲堂,堂上有学员提出了怎么分辨诗、词、散文、小说, 也就是 文学体裁的问题;另外,在一次母校新跃社科大学的聚会里,一位大一的学生也问了同样的问题。记得我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不少中文系的学生,包括我自己,对此曾也有些迷茫,但是,经过讲师们的悉心指导及自己多方面的探索,今天算是有了较深一层的认识。

 1. 文学的定义

在了解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之前,先来了解文学的定义。每个国度、每种语言、每个学派、每位创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或许不尽相同,但, 广义来讲,一般都将任何一种用语言来表达情感、想法、体验的作品都可以称作文学,这应该没有问题的。狭义的文学则指的是一种语言书写的艺术,里面包含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形式,而且也允许想象和虚构等综合因素的表现行为——“文学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进行创作的艺术,它通过作家的想象活动,把经过选择的生活经验体现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以表达作者对于生活的某种发现和体验。”1 我们今天所指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取狭义的文学定义。

2 文学的体裁

华文文学作品包括了诗、词、文、曲、小说等文学创作活动,这是传统的分法,而这些文学创作活动或作品我们称作体裁。每种体裁也可再细分。例如:诗有乐府诗、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等等;小说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闪小说,等等,这里就暂不细讲。重要的是,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不同文化的体裁分类也许有细微的差异,但在今天它基本上已经约定俗成定了型,当然,还是有一小部分作品的体裁仍存在争议,关于这点我们大概知道就好了。

为什么要将文学作品分类?分类是为了学术性讨论及研究的需要、了解文学在历史发展上的进程、探究各个体裁自身的起源、演变,以及体裁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与此同时,有了分类,在鉴赏、品评文学作品的时候才有客观的可比性。像是奥运举重都有分轻重级别,让体重相近的选手在同一个级别进行公平的较量。

3 诗

诗主要的特点有: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诗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想象,语言简洁凝练,以求用最短的篇幅集中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2 迄今,大家都普遍认为诗是所有文学形式的起源, 而最早的诗可追溯到周代的《诗经》,它与战国时代的《楚辞》并列为诗的两大始祖,它们所呈现出的内容和风格截然不同、各具特色。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渐渐形成不同时代的诗歌文学形式,像是两汉魏晋的乐府、古诗,唐代及唐以后的格律诗,以及民国之后的现代诗,等等。纵观诗的历史流变,它的呈现形式虽在历朝历代略有不同,其内在的基本要素大多保持不变。

4. 词

一般认为词的发端是在隋唐之前的南朝,发展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代,是在诗之后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词是有曲的,是用来唱的,所以它的音乐性极强;它和唐诗一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但词能容纳较多的文字内容,因此很适合谱写较细腻的思想情感。词在宋代之前属于民间的“俗文学”,与上层社会“雅文学”的诗相对。更多关于词的解说,请看七夕与宋词,这里就不做复述。

总之,诗和词,包括今天没讲的辞赋,还有元曲和明清戏曲都被归类在韵文的范畴,与之相对的是非韵文的散文和小说。

5. 散文

单从文学作品的角度看,散文包括小说以外所有非韵文的文学作品。散文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像是诸子百家的著作、历史典籍、政论文、说理文等等,它对秦汉之后的政坛及文坛有着巨大的影响。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散文的种类繁多、题材宽广,连今天我们在网上写的游记以及学校的作文也是散文的一种。

散文基本特点有三:第一,散文要求真实地表现生活和现实,结构、形式也较自由。和小说相比,散文不要求架构完整的故事情节、细腻描写和塑造人物、制造人物情节的矛盾、冲突,等等元素;第二,散文的篇幅可以从几百字到几千字不等,绝大多数的散文比诗词长(排律诗或例外),但比一般小说短(闪小说或例外);第三,散文没有韵律,也就是没有“音乐性”。

既然散文要求真实,那么,散文可以加入虚构的元素吗?作者群对散文的定义因人而异,但概括来看,他们都大致同意散文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创作,差别只在于是虚和实的多寡。有作者提出了“三七法”的散文创作原则:即三分虚,七分实,用七分真实的情感、体验及见解,再结合三分“虚”的艺术加工,增强散文的说服力、感染力以及艺术趣味。毕竟文学是语言艺术,既然是艺术,容许散文作者自由地、适当地加入一些想象的东西也很合理。

6. 小说

小说的起源大概是在魏晋六朝时期,当时出现小说的雏形——笔记小说,如《世说新语》《搜神记》;隋唐时期开始有了“传奇”文本,进一步加强了故事和人物的完整性,如《莺莺传》《虬髯客传》;宋代流行“话本”,即说话的底本,说书人把故事分成几段讲给观众听;再到元明清的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红楼梦》以及非章回小说如《三言》《二拍》。到了民国,第一本以现代白话文写的小说问世——鲁迅的《狂人日记》。

传统上对小说的定义是须具备三大要素:人物、情节、场景。第一,人物是小说的叙述灵魂,因此塑造人物典型是作者的重中之重,包括描绘人物的形象、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第二,建构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与人物性格紧密结合,制造冲突、矛盾以表现人物的思想、行为、性格等特点,同时推进故事的合理发展。第三,场景是促成人物与情节发展的催化剂,脱离了特定的场景或是时代背景、社会背景、自然坏境等因素,事件的发生、人物的变化、故事的进展就缺乏了说服力和可观性。

中国文学发展流变概略表(演示各时代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但不表示某个体裁只出现在某个时代)
7. 文学体裁的重叠性及相对性

文学作品的分类可能有重叠性或灰色地带。笔者观察到有不少爱好文学的读者偶尔会纠结、甚至争论某个作品到底是诗是词、是散文还是小说。比方说,有人曾说清人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四联八句,每句七字,偶句押韵,像极了唐诗,它就是一首格律诗。其实这首是词,因为题目已经清楚告诉你词牌名是“木兰花“,有词牌就是词;但,如果撇开文学历史的因素,说它是诗也未尝不可。反正纯粹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是诗是词也许没那么重要,触动到读者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清·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文学体裁具有相对性。有些人写诗是用散文的语言来写,像是唐代的韩愈;有些人写词是用诗的情韵来写,像是宋代的苏轼;更有人的作品里面有人物、有情节、有环境,但它不是小说,像是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和司马迁的纪传体史书《史记》。我们熟悉的“鸿门宴”故事就是从《史记·项羽本纪》摘取的,这篇《鸿门宴》后来便独立成为一篇古文散文,所以体裁是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转变。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自身就有模糊性、抽象性和主观性,没有一刀切的泾渭分明,因此体裁间的重叠性和相对性是可能发生的。至于那些弄不清楚的地方大家可以文明讨论,互相交流吧。

  1. 徐中玉等主编《大学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
  2. 同上 ↩︎

如果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订阅!

About the author

Ming

Hello 我是阿明,新加坡人,希腊深度旅游品牌联合创办人。我热爱旅行、钟爱文史、酷爱文字,闲暇时喜欢乱写一通。我相信诗酒必趁年华,勇敢去探索世界、去体验生活、去伪存真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By Ming
语言、文史,生活中的两三事。

Ming

Hello 我是阿明,新加坡人,希腊深度旅游品牌联合创办人。我热爱旅行、钟爱文史、酷爱文字,闲暇时喜欢乱写一通。我相信诗酒必趁年华,勇敢去探索世界、去体验生活、去伪存真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Follow Me

如果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订阅!

Buy me a coffee

Content is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