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是文化底蕴十分浓厚的十三朝古都,曾经在这里建都的朝代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 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和唐。我有幸再回到西安寻幽探古,专门拜访了几座帝王将相的陵墓,包括秦始皇、汉景帝、秦二世、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卫青、霍去病等人,每位无不是在历史上曾经叱咤风云、各领风骚的人物! 真可谓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豪杰”打引号是因为里头有些争议性的人物)
不过,他们都是汉唐的历史人物,跟清朝有什么关系? 线索就落在他们的墓碑上。
汉唐墓碑上的清代铭文
我留意到大多的墓碑上除了刻有墓主人的身份、立碑的年份外,还有一组文字反复出现: “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毕沅书”。 也就是说,墓主虽都是汉唐人物,但墓碑是在清代重新立的。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一大串字该怎么解读?试把句子断开,“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毕沅/书。”换今天的话,大概是:“皇帝御赐的全国联考前三名+国防部副部长+陕西省省长+监察院委员毕沅所书写的碑文”。
这位毕沅的履历表非常惊人!他到底是谁? 我的好奇心又在隐隐作祟了。我对清朝的官制不熟悉所以特地查了查资料。

关于毕沅及清代的封疆大吏
据《清史稿》记载:毕沅,字纕蘅(xiāng héng),江南镇洋人(今江苏省太仓市),清代的著名学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陆续出任陕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陕西巡抚、河南巡抚和湖广总督,前后在陕西服务了十多年。可见毕沅很受朝廷重用,一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原来墓碑上所刻的“赐进士及第”和“陕西巡抚”分别指的是毕沅的功名和官职。
但问题来了,巡抚是地方长官封疆大吏,远离中央政治中心,为什么还会有“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这些中央官员专属的官衔? 我继续去查找答案。
往下查后发现原来清代的总督和巡抚 (简称督抚,官品从二品及以上) 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集民政,财政与军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既然督抚掌控了地方军务的职权,也兼有监察地方官吏的责任,因此一般朝廷都授予“兵部尚书”或“兵部侍郎”衔以及“都察院右都御史或副都御史”衔,称坐衔或加衔。厘清了其中的缘由就不难理解墓碑上那组超长的称谓了。


回头再看毕沅,史料还说,文人出身的他礼贤下士博学多才,精通经史、金石学、小学、地理学、诗文、书画,是为全才型的大官。他不仅为文物遗迹的保存有着巨大的贡献也编纂了不少传世著作,如《续资治通鉴》《传经表》等。毕沅从科举夺魁到官拜总督,他的官运其实是非常平顺的,可以说凡是读书人都梦寐以求的仕途。虽然他曾一度卷入甘肃冒赈一案被褫夺顶戴,降为三品,但很快又恢复官职继续受到乾隆的重用。毕沅于嘉庆二年(即1797年)寿终正寝,享年六十七岁,追赠太子太保,无谥号。
毕沅的功过
遗憾的是,两年后(即1799年)朝廷追究毕沅任湖广总督时镇压白莲教不力且涉嫌滥用军需,被嘉庆帝褫夺所有封号,没收家产,这件事终究成为毕沅一生的污点。有稗官野史说毕沅能够官运亨通其实是靠巴结乾隆朝的宠臣和珅,后来嘉庆帝在查办和珅的时候揭发了这层关系而龙颜大怒,才向已过世的毕沅泄愤。
《清史稿》给予毕沅的评价: “沅以文学起,愛才下士,职事修举;然不长于治军,又易為属吏所蔽,功名遂不终。” 意思是说,毕沅虽然才学出众,军事上的能力仅一般般而已。毕沅爱惜有才之士却容易被下属欺蒙,功绩和名声最后没法善始善终。
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再次令我深深折服,脚下的每一寸土都是历史,随手拈来就是故事,总在你不经意的时给你一个小惊喜。原先来到西安是想打开汉唐历史这扇神秘的大门,没想到却意外地推开了清代的小窗户。我想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