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无间道》《寒战》《叶问》系列电影的成功后,沉寂一阵的港片市场近年卷土重来迎来了中兴之势。《饭气攻心》《正义回廊》《明日战记》《毒蛇大状》《九龙城寨之围城》《误判》等影片的票房一个接着一个被打破,都是叫座又叫好的佳作。而自去年在香港和内地上画之后好评如潮的《破.地狱》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成了香港史上中文电影的票房冠军,并且在以普通话电影为主的中国大陆市场成为票房宠儿。因此,其它华人地区的观众个个引颈期盼要一睹该片的风采,当然也包括新加坡。
新加坡禁止方言对电影业的影响
新加坡影院于去年11月底引进了《破.地狱》,并在首映礼当天特地安排仅5场以粤语原音呈现的版本;这好消息让港片铁粉们欣喜若狂,开票当天迅速售罄,根本就僧多粥少一票难求。由此可见只要是优质电影,尤其以原音上画的港片的确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随后,许多观众屡次呼吁影院增加粤语版的场次但都以“官方不准”为由予以谢绝;观众同时也敦促有关当局重新审视我们的语言政策是否仍合乎时宜,希望政府能与时俱进,从现状考虑放宽束缚了本地方言文艺发展的紧箍圈。
如今《破.地狱》在来临的第43届香港金像奖提名并入围包括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导演、最佳电影等18奖项,以大热门姿态傲视影坛,本地影院纷纷趁势准备上画《破.地狱》的加长版。据悉这次也将没有粤语版,再次失望的观众都只能望天长叹:“搞嚟搞去最尾得个吉!”不少国人无奈之下唯有越过长堤观赏原汁原味的片子,本地影院也因此再次流失大量的观众。
平心而论,政府对本地方言的管制近来已有某些程度的松动,这是正面的,说明官民之间还是有讨论和协商的余地。但松动的进度、速度和力度似乎不太理想,稍显杯水车薪。从侧面来看,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最近陷入经济困境的老牌影院“国泰”,它或许本可借助港片中兴之势扳回一城,却无奈被语言政策的紧箍圈钳制了它的生存空间,前途未卜。
与我们语言政策情况相似、同样面对多种语言、多元文化的中国是怎么看待方言电影的课题?

中国对方言的包容态度
据熟悉中国影视市场的友人透露,在大陆上画的港片除了普通话配音版,也同步允许粤语原版;电视台也可以播放以各地方言制作的影视剧和综艺节目。例如广东用粤语、福建用闽语、湖南用湘语、江苏用吴语、江西用赣语,等等,不一而足。当然,官方的限制还是有的,但与从前相比已算是宽松很多了。这确实印证了中国官方的宣导:“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方言将在一定领域或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1。
早在多年以前中国有关当局已开始意识到过度推广通用语言对方言的负面影响,同时他们也非常关注方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于是,他们积极推进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旨在稳妥处理通用语言和方言之间的关系,确保方言文化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是非常正面的。此外,笔者在大学选修过“方言与中国文化”这门课,讲师是来自中国大专学府的方言专家学者,学员从他那里了解到大陆保护方言的具体措施,如田野调查、研究分析及系统性的建档记录,说明官方所倡导的“保护和传承方言”是实实在在的工作而非喊喊口号而已。
请给本地方言文艺发展的空间
回到新加坡。有人会说中国国情与我们不尽相同,因为我们还有一个凌驾在华语和方言之上的语言——英语。说得没错。英语是本国与世界接轨和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国之兴衰的根本,不可轻动;英语更是我们维持多元社会、多元种族和谐的黏合剂,不可荒废。尽管如此,自70年末政府推广双管齐下的语言政策——即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以及“多讲华语,少讲方言”的推动,40多年后的今天英语已然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其地位固若磐石无法撼动。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眼光或可投向提升华语的水平以及挽救“频临绝种”的方言。
近年许多非营利组织和民间团体,比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还有为数不少的社团和自媒体,他们不遗余力为推广和促进本地华文及方言文化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所能触及的国人毕竟有限,就成效而言,始终无法和拥有广大受众群的传统和新兴媒体相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的介入是有必要的。只有政府放宽束缚媒体的紧箍圈,再联合媒体的强大助力,方言及其文化的筋斗云才能腾飞十万八千里。
华文和方言一脉相承。国人一旦有了接触方言文艺(包含电视电影)的机会,定会耳濡目染学习到其中的语言之妙趣和文化之渊博,进而对华文的推广也将事半功倍。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