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上谈兵” 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意思是指那些只会高谈阔论,没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明显是含贬义的形容词,而成语的典故源自于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次大规模的战争。
公元前260年,秦国攻打赵国,赵王命老将廉颇前去迎敌,两军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这个地方展开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也最惨烈的一场战役:长平之战。
起初,秦军来势汹汹,赵军打不敌。廉颇认为不可再与秦军正面交锋,所以闭门筑垒,坚守不出,打算利用赵军主场的优势和秦军打持久战、消耗战;不管秦军如何挑衅,赵军就是不肯应战。廉颇的策略果然奏效,两军在长平相持不下;秦军劳师远征,只求速战速决,时间拖得越久,形势就对秦国越不利。

就在这个时候,秦军使用离间计,遣人到邯郸(赵国都城)散布谣言,说廉颇因为惧怕秦军所以不敢出战,还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他们最忌惮的人是赵括。这些话传到赵王宫里,年轻气盛的赵王果然中计,决定让赵括去前线替换廉颇的职务。没想到赵括的母亲却劝谏赵王:“赵括的父亲生前曾叮嘱,我们这个儿子平时把战争这种国家大事当儿戏,如果只是读读兵书、谈谈兵法还可以,不过千万不能让儿子领兵打仗,否则赵国将有危难。” 可是赵王不听,一意孤行。赵母无奈又说:“如果赵括真犯什么错,一定会连累赵家,我身为母亲还能置身事外吗?” 然后赵王许诺,万一真出事,绝不会加罪于赵家。

果然,赵父一语成谶。急功近利的赵括一到长平立刻撤换廉颇所有的军吏,改变廉颇的作战方针,转守为攻,还亲自领军40万倾巢出击,意图一举扫灭秦军。秦军已早有准备,先假装败走,在半路设下了埋伏,等赵军深入之后把他们重重包围。可怜赵军被围46天,外无援兵,内无粮水,连战马都被吃光,还发生人吃人的惨况。于是赵括决定突围,想杀出一条血路,却在乱军中被射杀。数十万赵军群龙无首且饥饿难耐,只好弃械投降,竟全部被秦军坑杀,仅释放240名年轻赵卒回邯郸报信。赵王悲愤不已,不过他没有食言,对赵氏一家并没有治罪。
赵国从此一蹶不振,40年后被秦国所灭。后人赞颂赵母仁智。

有人说长平之败是赵王用人不当,也有人说是赵括刚愎自用、不懂兵事,更有人说这是赵国的宿命。我想答案根本不重要了,两千多年过去了,40万赵卒早已化成一堆无冢的白骨,散落在长平辽阔的荒野,而赵国和秦国也随着历史烟消云散了。
后记:其实,即使在今天像赵王和赵括这类人大有人在。掌权者如果只是为了一己之私而罔顾千万老百姓的生死,那么,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又将要为谁的“纸上谈兵”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参考资料:
-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 刘向《列女传·赵将括母》

战国七雄
战国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普遍以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界限(存争议)。期间中国土地上上演了长达近200年的兼并战争,其中以“战国七雄”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秦、齐、楚、燕、赵、魏、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