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来聊聊“武”字。
武字的结构
武字由两个部件构成,戈+止,常有人望文生义,说“止戈为武”,意思是说不用武力而让对方屈服才算是武的最高境界。“止戈为武”这个说法可追溯到《说文解字》,这是东汉语言学家许慎编著的文字工具书,对后世文字研究者影响深远。

武字的本义
可是,《说文解字》受到时代的局限,对文字的解说主要以秦代的小篆形体为基础,所以才对“武”字有“止戈为武”一说。随着清代(许慎死后约两千年)出土大量的殷商甲骨文后,近代学者从镌刻在甲骨文上的“武”字重新分析,提出了另一种解释:“戈”是古代一种兵器,“止”的本义是脚,所以“武”的意思是拿着武器前进,表示“动武”。所以,这在某种意义上推翻了许慎原有的说法,简单来说,许慎和现代学者对“戈”的解说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对“止”的理解以及两个构件合起来的构字意图。“止”的意思最早在汉代就已经发生变化,变成了用来表示停止、阻止的意思,“止”原来表示“脚”的本义后来用新造字“趾”来担任,一直沿用至今。
总之,拿着武器前进对另一方使用武力,应该是“武”的本义,也引申为与军事有关的意思。
后记:冷兵器时代的戈、矛、枪、刀、剑都已变成高科技、杀伤力极强的现代武器。“武”好像离我们那么远却又这么近;虽相隔万里,一股草菅人命的血腥味正向我们吹来,而手无缚鸡之力的平民只能被摆到砧板上,任霸权主义者鱼肉。

甲骨文与小篆
迄今发现最早的汉字是商代的甲骨文,现代汉字是从它逐渐发展演变而来;小篆是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在秦文字的基础上进行规范、整理后的标准字体。
甲骨文和小篆是古文字的代表性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