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自媒体的迅速崛起,网路上形形色色的博主、播客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当中不乏优质的频道,当然也有劣质低俗的。日前在youtube里浏览文化类节目,演算法推介给我一个关于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视频(见下图)。先不说我个人对这种只会哗众取宠但欠缺养分的内容的反感,单单看他视频的封面就会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岳飞明明姓“岳”,播主非要帮他改姓“嶽”。
也许你会问,“岳飞”是简体字,写成繁体字不就是“嶽飛”吗?“飞”字对应的繁体字“飛” 没问题,但是,“岳”字本就没有繁体字,从古至今,“岳”一直就是“岳”。那“嶽”到底是什么一回事,它跟“岳”又是什么关系?

异体字、造字方法及字形演变
“岳”和“嶽”不是繁简字的关系,它们其实是异体字的关系,跟“咏”和“詠”一样。什么是异体字?异体字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它们属于读音和字义一样但形体不同的一组字;也就是说,“岳”和“嶽”的读音和字义完全一致,只是写法不一样而已。既然这样,那古人为什么要造出两个字去表示一个意思呢?
据专家学者考证,造成这种一义多字的现象主要是古人在造字时偶然用了不同的造字方法。“岳”的造字方法是会意,从“丘”从“山“,山上叠丘表示很高的意思;所谓会意,是指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已知的字形来产生一个全新的字义的一种造字方法。“嶽”的造字方法则是形声,从“山”、“獄”声,“山”是表义的符号,表示地面高耸的部分,“獄”用来提示读音。因此,“岳”和“嶽”是分别用了不同的造字方式来表示同一个字义的异体字。
从二字的古文字的字形演变来看,“岳”字最早可追溯到商代,而“獄”应该是在汉代才开始使用。况且,从东汉的许慎《说文解字·山部》对“岳”的解释“……从山獄聲。岳,古文象高形”来看,可以清楚知道“岳”字在东汉时期已经被列为古文字,所以“岳”的出现远早于“獄”。

岳姓的探究
异体字最显著的特点是,无论在任何语境下,它们完全可以互换、替代而不会改变语义。岳(嶽)的本义是高大的山,例如“五岳(嶽)”;也有称呼妻子的父母,如“岳(嶽)父、岳(嶽)母”;也作姓氏。既然它们可以随时互换也不改变语义,那为什么作姓氏就不可以呢?这里涉及华人姓氏的传统文化——如果某姓的字形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我们必须遵从当事人(和他的家族)惯用的那个字形。
据《宋史·岳飞传》(繁体)的记载:“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人……飛生時,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因以為名。”这里用的就是“岳”字而不是“嶽”字。另外,在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第三十四章》(繁体)里写道:“……以彬彬君子的岳不群出任五嶽派掌門,遠勝於野心勃勃的左冷禪。”这里岳和嶽同时出现,作为华山掌门岳不群的姓写作“岳”,作为“五嶽派”见长末的嶽写作“嶽”,两者分得很清楚。 再者,《百家姓》收录了排名第475位的“岳”姓,“嶽”姓则完全没有任何记录。总之,作为姓氏,无论繁简字体,“岳”姓历来就一个写法而已。
中国大陆于1955年推行简化字以及整理异体字,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里宣布统一使用“岳”字,“嶽”作为冗余的字形被淘汰。作为自媒体,尤其是经营文史、文化类频道的博主播主们,任重而道远,希望他们不妨多留意自身的内容的严谨性和准确度,为劣质内容泛滥的网络世界带来一股清香之气。


五岳
五岳指的是中国五大名山,它们分别是东岳山东的泰山、西岳陕西的华山、中岳河南的嵩山、北岳山西的恒山、南岳湖南的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