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传来一个句子:“今天下雨,骑车差点摔倒,还好我一把把把把住了。”连续用了四个“把”字,这句子看起来怪怪的,到底对吗?其实是ok的。
因为这四个“把bǎ”字只是刚好长得一样、读音一样罢了,但是它们各自的意思和语法功能(grammar)不一样。长得一样叫同形字,读音一样叫同音字,“把”字是同形兼同音字的多义字。(注:语言学家对同形字的定义仍存有争议)
该怎么分析?先将句子拆开,再加上编号容易辨识:我 / 一把1 / 把2把3 / 把4住了。
然后检验每个“把”字单位在句子里的词类、语法功能和词义(“我”是主语,“了”是助词,这里可以忽略):
词类 | 语法功能 | 词义(句里的意思) | |
一把 | 把1 =量词 quantifier (*一手抓起的数量) | 一+把1=状语 modifier | 表示用手很快抓紧 |
把把 | 把2=介词 preposition (没有具体意思,仅是扮演语法的功能) 把3=名词 noun (*用于有把手的器物,这里特指把手 handle) | 把2+把3=宾语 object | 表示处置的对象是脚车的手把 |
把住 | 把3=动词 verb(*用手握住) | 把3 + 住=补语 complement | 表示稳住了脚车 |
所以,“我一把把把把住了“ 换个方式表达就是: 我用手很快抓紧脚车的手把稳住了脚车。
像这类的例子很多,如“别”、“花”、“冲”字,等等,同形同音的多义字是华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初学者一时搞不懂很正常,多接触它们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