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新闻报导中这样形容一名老翁的死亡:“中国北京一名老翁突然猝死……。” “突然猝死”的用法有待商榷。

《现代汉语词典》对“猝”(cù)的解释是“猝然:猝发。”释义过于简洁,并没有真正解释到“猝”的字义;在线《新华字典》则解释为“突然:猝然。”同样有些笼统,但至少给了我们一点线索,知道了“猝”跟“突然”有关联。
《说文解字》:“猝,犬从艸暴出逐人也。从犬,卒声。” 意思是说,“猝”的本义是犬(狗)突然从草丛中跳出来追人。“猝”是个形声字,“犭”(反犬旁)表示义类,跟动物有关,“卒”则是提示读音。所以,“猝”后来就用来形容“突然”的意思。

以“猝死”为例:“猝死”是复合式偏正结构的词,当动词使用。“猝”是修饰或限制动词,“死”是被修饰限定词(modifier+subject),合起来表示“怎么死”,也就是死得很突然。所以,“猝死”一词已经包含“突然死亡”的意义在里面。像是猝然、猝发、猝不及防等词也都一样。

综上,对“猝”的字义和词义方面有了基础认识后,就会清楚“老翁突然猝死”句子里的“突然”是多余了。如果要改正过来,可以试试用“老翁猝死”或者“老翁突然死亡”。

犬与狗的分别
“犬”和“狗”早在商代的甲骨文就出现,可以说它们的字形一样久远。在古代,“犬”特指大狗,“狗”则特指小狗,后来两者合一互通。
但一些历史用语,比如成语、谚语、古典诗词等必按原字来写。像是“鸡犬不宁”不写“鸡狗不宁”,“偷鸡摸狗”不写“偷鸡摸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