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史,生活中的两三事。

姓氏:“破冰”的神器

我们华人的姓氏源远流长,它是深邃文化内涵的载体。姓氏既是家庭、家族血脉的身份证和凝聚力,也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更是社交场合中消除隔阂的“破冰”神器,绝对值得让我们好好去了解和细究。

以下借两件最近发生在身上的小故事来展示姓氏的“破冰”功能。

1. 初见端倪

日前在家楼下的食阁用餐,食阁内一家中餐的老板兼厨师厨艺了得,人也蛮和蔼,今天有机会和他短暂闲聊几句。

我问老板贵姓,他边备食边回答:“姓李(?) 。”

我没听清楚,于是再问:“是木子李还是黎明的黎?”

老板彷徨犹豫了一下……解释说:“倪,倪匡的倪。”

我才恍然大悟。倒不是老板发音不准确,而是L和N声母非常接近,常常容易混淆,加上食阁环境太吵,很容易听错。我接着说:“哦!是写《卫斯理》、《原振侠》的那位小说家倪匡的倪,这姓少有。” 倪老板的脸上才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补充说:“你好有文化,知道‘倪’不得了!” 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听他的口音因该是中国东北人,想进一步了解却被另一位客人打断了。

我终于明白倪老板为什么“彷徨犹豫”和“ 如释重负”了。相信他在新加坡说出他的姓的时候估计很多人要吧是不明白、要吧就误听为“李”;如果进一步解释是“倪匡”的“倪”,除非你是小说迷或有相当的阅历,不然很难听懂他的话。所以他才会有“说了等于没说” 的无奈和“终于有人懂我”的欣慰。毕竟姓倪的名人不多,除了倪匡和他的儿子倪震(其妻是香港歌手周慧敏)以外,我一时也想不到其他人。

其实倪匡的小说我没读过,但跟“卫斯理”和“原振侠”有关的影视剧倒是有看过,这时刚好派上用场,呵呵!     

2. 笑口颜开

前日下午,带爸爸到银行开设账户,接待我们的职员便装打扮,应该是不定期被委派在银行门市的投资理财咨询师。她看来20几30岁,形象和谈吐没有预期的专业,缺了一般该有的社交礼仪。但倒也没太大问题,开设账户也都还顺利,唯一尴尬的是从头到尾她都没介绍自己的名字,也没挂上名牌,所以我也没和她多说两句,只有她问一句,我答一句的机械式交流。

账户开设完成后,她指示我们到柜台办理后续的事,这次接手的职员身穿制服,笑容可掬,貌似刚出社会的年轻人,她除了向我和爸爸问好,还再次确认我们今天想办理的事务。她虽忘了自我介绍,但胸前挂了名牌:Gan xx。

于是我好奇心又起:请问你姓颜吧?她一脸惊奇:“是的!你怎么知道?”我没多说,只是微微抿笑。接着一切都在非常愉悦的氛围里顺利进行。爸爸在一旁难掩好奇心(可能是挑战),跟我交头接耳:“Gan也可以是‘严’啊,你怎么知道一定是‘颜’?”

新马地区的华人姓氏受到各自的方言所影响,一般以自己拉丁化后的母语方言的发音写作姓氏,只有很少数采用汉语拼音,所以从姓的拉丁化方言的读音来看,便可以大概猜出这个人的中文姓氏,甚至属于哪个方言族群。

中国大陆“”和“”姓同音(声母、韵母、声调一致),如果当事人没有进一步解释或书写出来,很难分辨究竟是哪个(可见认字和写字仍然很重要)。我们新加坡(包括马来西亚)的Gan 颜姓,很大概率是福建话(闽语)的拼音,如果是Ngan的颜姓,很可能是广东话(粤语);严姓则有 Ngiam/Giam/Yam 和 Yim/Im 等等,前者一般是福建话(闽语)的读音,后者是一般广东话(粤语)的读音,因此,本在汉语系统里的读音属于同音或近音的姓氏在我们新马这里是很容易区分开来。“/章” “/程/岑” “/黎/利” 亦同。

离开银行时爸爸跟我说:“这家银行的服务很好,我们下次再来!” 看来“破冰”神器已发挥了作用!


About the author

Ming

Hello 我是阿明,新加坡人,希腊深度旅游品牌联合创办人。我热爱旅行、钟爱文史、酷爱文字,闲暇时喜欢乱写一通。我相信诗酒必趁年华,勇敢去探索世界、去体验生活、去伪存真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By Ming
语言、文史,生活中的两三事。

Ming

Hello 我是阿明,新加坡人,希腊深度旅游品牌联合创办人。我热爱旅行、钟爱文史、酷爱文字,闲暇时喜欢乱写一通。我相信诗酒必趁年华,勇敢去探索世界、去体验生活、去伪存真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Follow Me

如果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订阅!

Buy me a coffee

Content is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