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的人物在登场时往往都有一段自我介绍,像是刘关张三人在第一章出场时就分别写道“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有没有发现为什么“名”和“字”是分开的?诶,它们不都一个意思吗?还真不是。
简单说,古代的“名”和“字”是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前者是出生时由父亲或家中长者取的名,后者是成年之后再取的别名;也就是说,同一个人有两种专属的符号标志,“名”和“字”除了是用来区别自己和其它人以外的符号标志,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古代社会讲究礼仪的大背景之下的特殊产物。(想跳过文字的朋友可看简略表)
名 | 字 | |
什么时候开始? | 先秦 | 先秦 |
什么作用? | 辨认自己的符号标志 | 成年后使用,相当于“社会名片” |
什么时候取? | 出生后三个月 | 完成成年礼之后(男性称冠礼,女性称笄礼) |
谁取? | 父亲或家中长辈 | 同姓族人或地方上德高望重的长辈 |
谁可以称呼? | 自己、父母、家中长辈、社会地位高的人;自己用则表示谦卑 | 平辈和晚辈;前辈偶尔为了表示礼貌和谦卑也称呼 |
现在还用吗? | 今天名字专指“名”而已 | 20世纪中叶后,“字”逐渐失去意义,与“名”二合为一 |
名
东汉经学家、语言学家许慎在他的巨著《说文解字》里给“名”的解释是“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大意是说“名”是用来辨认自己的符号,因为古时候“夕”(晚上)见不到对方的样子,所以就用“口”报出自己是谁,这便是“名”上“夕”下“口”的造字原理。有趣吧?
据说在孩子出生后三个月后,父亲或家中长辈会给孩子取名,亲戚朋友就以名来称呼,直到孩子成年后行冠礼另取一符号,这个新符号就叫“字”。比如刘备成年之前大家都叫他“备”,关于叫“羽”,张飞叫“飞”,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字
上面谈到冠礼。冠礼,又称成年礼,是古代的一种在男子二十岁时候举行传统礼仪。冠礼在当时属于非常隆重庄严的大事,从《仪礼·士冠礼》繁细的记录看,无论是流程、步骤、准备、服饰、时辰等都非常讲究、慎重。冠礼由父亲或长兄主持,受冠者将头发束成发髻,由威望高的主宾人戴上冠帽,所以称冠礼;礼毕,主宾人会根据受冠者原来“名”的意义再取“字”也称“表字”,这便是“字”的由来。
行冠礼之后,男子就是成年人了,可以正式走入社会打交道,可以娶妻生子,“字”就是他的社会名片、是他开枝散叶的通行证。除了父母、家中长辈及社会地位高的人以外,其它人包括平辈一概都要用“字”称呼他,不可以用“名”。换句话说,直呼成年人的“名”属于非常不礼貌、不尊重人的行为,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因此《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礼记·冠义》也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所以,见到刘关张或写信给他们,必以“字”称呼,比如“玄德”“云长”“翼德”,除非你是德高望重、身居高位的人。我们看“煮酒论英雄”一篇,曹操虽已贵为丞相,但对刘备是以“玄德”礼称,刘备则以“曹丞相”回应,连曹操的字“孟德”也不敢叫。从这小小细节可见古人对礼仪的尊重,从中也瞧得出两人的身份、地位、强弱之悬殊。
女性有字吗?
有。女性的成年礼称“笄礼”。许慎说:“笄(jī),簪(zān)也。” 笄作为一种女性的发饰是用来固定她们的发髻(jì)。与男性的冠礼相似,女性应在成年行笄礼,只是年龄比男性早,大概在15岁。《礼记·曲礼》说:“子许嫁,笄而字。”主宾在礼仪上为女性上笄后再给她表字,礼毕便可以许嫁了。《礼记·内则》记载:“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 《礼记·内则》郑玄注:“其未许嫁,二十则笄。”从文献看,至少在先秦到汉代时期,女生如到了20岁还未许嫁,就必须在那年完成笄礼。于是我们称15岁到20岁之间深居闺中等待笄礼表字的女性为“待字闺中”。
取“字”的方式
“字”是“名”的衍生,所以“字”必定与“名”有直接的关联,一般两个字:如赵云,字子龙,有龙腾于云间之意。黄忠,字汉升,有忠于汉室,国家歌舞升平之意。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也有在“字”里加“伯、仲、叔、季”表示家中兄弟的排行,如:孙坚的四个儿子:孙策,字伯符、孙权,字仲谋,孫翊,字叔弼、孫匡,字季佐;也有在字里嵌入表示对男子美称的“子”,如曹操的儿子:曹昂,字子脩、曹丕,字子桓、曹植,字子建、曹彰,字子文等;也有扩大、加深“名”的意义,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本义是“很“,“明”本义是“亮”,“孔明”便有“很亮”的意思。张辽,字文远,“辽”和“远”相互衬托,加深了远大辽阔的寓意。例子多不胜数,不一而足。当然“字”也有以单字行。像是项羽本名是项籍,“羽”是字,屈原本名是屈平,“原”是字。
名字后续
上次在华人姓氏的那点事讲到,姓和氏到了秦汉时期基本二合为一,在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下,具有贵族符号的“氏”退出了历史舞台。“字”就比较“幸运”,比“氏”多活了两千余年,直到20世纪中叶才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虽说今天在极少数的华人文化圈子里仍有“字”的影子,但基本上只是以一种文化象征意义存在,与当初普遍的社会规范及核心的民族礼仪是全然不同的。自周代起,礼仪一直都是华人的文化价值,对仪式、仪表、行为、称谓等方方面面都具有规范性和指导性作用,所以,只要有华人聚集的社交场合都离不开“礼”,这也许是“字”长久不衰的主要原因;而“氏”作为一种社会等级和身份贵贱的标志在新制度、新社会的崛起之后必然遭到淘汰。
结语
总之,名与字至少在周代已出现,它代表了华人传统社会中恪守礼仪的核心价值观。华人成年之前以“名”称,男性行冠礼或女性行笄礼之后以“字”行,成为一整套社交守则里重要的一环,也是一把人与人之间交流中的文化涵养尺度。“字”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到了近代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名字也终归和姓氏一样合二为一,如今名字一词也成了偏义复词,仅保留了“名”的意义。
如果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订阅!
百家姓系列数码壁画,送礼自用两相宜,今日就拥有引以自豪的姓氏!Proud of your family name? Have it as a decorative mural to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