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时候台湾举行了总统就职典礼,恰好youtube推介了官方的线上直播,出于对仪式的好奇,尤其是在语言及文化方面,我看了一小段。仪式的过程没有我想象中繁琐,但丝毫不失隆重和庄严, 其中有一件物品引起了我的兴趣:玉玺。
新任总统赖清德从行政院长韩国瑜手中接过两件信物:“中华民国之玺”和“荣典之玺”。两枚玺的材质分别为翠玉和羊脂玉,正方形、国徽钮,皆系有宝蓝色绶带;前者自民国18年(1929年) 启用,盖用于“国书、批准书、接受书、全权证书、领事证书、领事委任文凭等文件”,后者自民国27年(1938年) 启用盖用于“勋章证书、褒扬令、褒奖性匾额等文件”。

玺——历史的印记
不过就是个印章嘛,我们平民百姓喜欢的话随时可以弄一个,有什么稀奇的,咋看之下,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家的比较大块而已, 这有什么特别要讲的呢?关键不在“玺”的身上,而是在这个“玺”字。的确,各国政府、各行政机关、各公司单位,甚至个人都有设计不一、大小不一,文字不一的印章或盖章,但都不能称“玺”。“玺”特指旧社会体制里最高统治者独用的印章,是权利巅峰的代表。所以,从语言的角度来看,“玺” 跟“皇帝、圣旨、嫔妃”等词一样属于专有名词,而且是历史专有名词,除了在史书和历史影视剧之外,一般不会出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今“玺”重新进入在我们当代人的眼帘,这种反差难免让人有点小激荡。
关于“玺”字
“玺”字简化之前写作“璽”(另写“壐”),由“玉”和“爾”两个部件组成,“玉”很好理解,因为自古以来“玺”绝大多数是用玉制成(秦朝之前也有用土或金的记载),而 “爾”的本意为花纹(存疑),两者结合起来有“把花纹刻在玉”的意思,所以“玺”的本意是印章。“玺”在秦朝之前尊卑都可以用,也就是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有自己的私人印信;但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玺”跟“朕、诏、制”等字一样都列为皇帝专用词,皇帝以外的人严禁使用,违逆者以谋反罪论处。(补充:在特殊时期,实际掌权的太后、皇后或摄政王的印信也有称作“玺”的案例,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皇后之玺”,专家推测为西汉吕后的印章)


九鼎和玺——至高无上权威的象征
“玺”在秦朝正式成为最高权力的信物之前,在漫长的先秦时期,象征天下九州的“九鼎”一直是天子权威的信物。鼎是一种煮食器,材质以青铜为主,上面两侧多有双耳,圆鼎下面有三足,方鼎下面有四足,主要作王室或贵族的祭祀典礼或陪葬品用。“九鼎”具有天授神权、代天行事的象征意义,所以天子说的话信誉高、重承诺,叫“一言九鼎”、挑战天子权威的野心称“问鼎中原”。人们时常用“三国鼎立”“鼎足而立”来比喻魏蜀吴三国时代,因为鼎少了任何一足便会翻覆,用来形容三国微妙的关系再贴切不过了。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中国,传说此时“九鼎”已不知所踪,一说早被熔化来铸造兵器,另一说秦灭周时已沉入江中。于是,秦始皇命李斯督办新的信物“玺”取代九鼎,相传新玺是用“和氏璧” (完璧归赵故事里的那个玉壁) 雕成,方圆四寸,上雕有“纽交五龙” 下用小篆字形镌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后来“玺”又称为“传国玺”“传国玉玺”,自秦始皇创建中央集权皇帝制度开始,“玺”正式代替“九鼎”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正统皇权的象征和掌握生杀大权的信物,一直沿用到清代。

毛公鼎(西周宣王年间,约公元前828年-公元前
782年),现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图:NPM digital archive)右:后母戊鼎(曾称“司母戊鼎”,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现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wikimedia/Mlogic)玺多次易主
秦朝末年,秦二世皇帝胡亥被赵高所弑,公子子婴即位,此时的秦帝国已摇摇欲坠;项羽在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而刘邦的军队也已兵临咸阳城下,子婴决定“奉天子玺符”投降刘邦。后来,刘邦在“鸿门宴”侥幸逃脱,玉玺落入项羽手里。再后来刘项二人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胜出,玉玺重回他的囊中开创了大汉王朝。
西汉末年,权臣王莽篡位建立新朝,他向皇太后索取玉玺,皇太后一怒之下把玉玺往地上丢,崩坏了一角。王莽命工匠以黄金修补,从此玉玺便留下了瑕疵。后来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孙权之父孙坚首先攻入都城洛阳,在宫里的一口井里喜获传国玉玺,但不久就落到袁术手里,后来几经辗转玉玺重归东汉朝庭。
公元前220年,曹魏代汉,曹丕从汉献帝手里接过玉玺;40年后,司马氏的西晋再取代曹魏夺得玉玺。可怜短命的西晋朝发生了“八王之乱”,导致多个游牧民族借机入侵中原,在中国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中国大地又回到分裂的局面,传国玉玺的去向从此成了一个迷;史书虽有一些关于玉玺的零星记载,但各有各的说法至今莫衷一是。
据说玉玺在隋代时期重回中原统治者手里但在唐宋之际再次不知所踪 ;元明两代的玉玺都是统治者令人重新再造,已不是那个传承千年、用金修补过的传国玉玺。清代皇帝则制作了大量的玺印,尤其在乾隆时期据悉达到25枚之多,无论造型、材质、文字、用途都呈现多样化、精致化,看了让人眼花缭乱。

玺的后续
1911年清末代皇帝溥仪退位,象征至高无上皇权的玉玺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从此退出了旧封建社会的历史舞台,如今成了供人欣赏的文物艺术品。不过,在新社会建立之后,“玺”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逐渐蜕变为国民政府或地方政权的代表信物;当中经过南北对立,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迁徙台湾等波折。所以,从一个文史、文物爱好者的角度来看,今天还能亲眼见到命运多舛的“玺”可以说是感触良多。

九鼎铸于夏朝的传说
传说“九鼎”是夏禹在建立夏朝之后,用天下所进贡的青铜铸成九个鼎,它们象征天下九州和世界万物。《左转》《史记》等古籍虽有类似的记载,但目前考古界并未发现任何关于夏朝的文物或遗址,所以夏朝是否真存在过仍然没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