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史,生活中的两三事。

经典就是好东西?

前些时候,和朋友聊起经典读物《弟子规》对孩子学习华文和认识华族传统文化是否有正面的作用。当时我的愚见是:选用古代文本做教材要小心。

像是《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里面虽然有优良的传统价值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但同时也有不少陈旧腐朽的糟粕须要留意和摒弃,家长或老师如果对古文和古代思想及文化一知半解,就很容易把错误的信息灌输给孩子,不但没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反而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继承传统不是复古,对少年儿童更要注意时代,适应社会发展。

~王宁《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

无独有偶,刚刚拜读了《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这本著作,作者王宁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资深教授,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她也对这个问题提出了真知灼见,绝对值得我们参考。(如下)

(王教授的学生)问: 

王教授您好, 我想间一个问题,现在基础教育,尤其低年级的,比如一到三年级的小孩子,学校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年级去背《弟子规》,小孩子压根儿(根本)不认识这些字,也不明白那些内容,我觉得这么做对汉字理解也有一点偏差,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教授)答:

这个问题,我说说自己的看法。《弟予规》是一种既教孩于认字, 又给孩子讲规矩的读物,我们叫童蒙读本……我个人认为背《弟子规》压根(根本)就没必要,一直是坚决反对的。

我们现在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一定要有时代性。孩子是属于未来的,《弟子规》上规定儿童怎么坐、怎么站等等、讲究的都是封建时代的礼数,不论是审美价值还是为人处世的规柜,从总体上都和现代不同,再说, 即使作为识字的童蒙读本,那种语言也不是现代的语言,文字也不是现代的常用字……可见用这些陈旧的教材来做现代识字教学的基础材料是不合适的。继承传统不是复古,对少年儿童更要注意时代,适应社会发展。

此外,大人作为儿童孩子的把关人,也应当用“时代性”的思维去了解和筛选经典读物,为儿童孩子保驾护航。大人要怎么建立“时代性”的思维呢?碍于篇幅下次有机会我们再聊聊。

总之,所谓的经典文籍当然是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考验、经得起历代学者和研究员反复推敲的优质文籍然后再推介给普罗大众,简言之,经典就是很多人所谓的“好东西”。不过,经典文籍就像一部得奖的经典老电影,它肯定有许多过人之处才获得专业人士和多数观众的青睐,但也会有不足的地方。所以看待经典文籍最好持有一个敢思辨、敢质疑、敢求证、敢批判的学习心态,如果采取的是囫囵吞枣、照单全收的态度的话很容易出现问题。

经典里写的,我们要慎思;经典里没写的,我们要深思。共勉之。


About the author

Ming

Hello 我是阿明,新加坡人,希腊深度旅游品牌联合创办人。我热爱旅行、钟爱文史、酷爱文字,闲暇时喜欢乱写一通。我相信诗酒必趁年华,勇敢去探索世界、去体验生活、去伪存真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By Ming
语言、文史,生活中的两三事。

Ming

Hello 我是阿明,新加坡人,希腊深度旅游品牌联合创办人。我热爱旅行、钟爱文史、酷爱文字,闲暇时喜欢乱写一通。我相信诗酒必趁年华,勇敢去探索世界、去体验生活、去伪存真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Follow Me

如果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订阅!

Buy me a coffee

Content is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