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马来西亚卫生部勒令知名冰淇淋连锁店 Inside Scoop 将其受欢迎的“Pei Pa Koa 枇杷膏冰淇淋”立即下架,给出理由是枇杷膏属于受管制药品,且产品本身有注明孕妇禁用,所以必须停止贩卖,一时间“枇杷膏”成为热搜词。
我们小时候只要出现咳嗽、喉咙痛还是燥热的症状,长辈都一定给我们服用一个万能灵药:枇杷膏!神奇的枇杷膏与一般苦涩的中药不同,它甘甜清香,入口即化,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放入冰箱储藏再服用更加冰凉美味!
说到枇杷膏,大家第一时间一定想到“京都念慈庵川贝枇杷膏”,翻查了一下资料,其实枇杷膏并非只有“京都念慈庵”一个品牌,但人家是首创的百年老字号,几乎独占了整个市场,所以品牌的名字和“枇杷膏”两个词早已合为一体,谁也离不开谁。
很多人买了枇杷膏就把包装盒连同里面的说明纸直接扔掉。这张看似不起眼的纸张,就包含了各种草药、用料的介绍,以及用文言文来讲述”京都念慈庵川贝枇杷膏(Nin Jiom Pei Pa Koa)”的品牌故事。
我们就来说说它的故事。(文言文原文附在文末)

母慈子孝的杨氏
故事讲述主人公姓杨名谨,字慎之,清代顺天府人(今北京),十五岁乡试中举,成为举人,举人雅称“孝廉”,所以人称他杨孝廉,后来他当上县宰一职(也就是县令);因此,你在包装盒子上和瓶装上都会看到“杨孝廉谨公”的字样,“公”是旧社会给男子的尊称。
杨谨品学兼优,在当地声誉很好。他更是一个大孝子,自小父亲就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一直很尊从母亲的训话。可惜年迈的杨母因积劳成疾,常常“气弱痰涌,呼吸不顺,咳嗽不辍,潮热不退”,已有数年;她身体越来越瘦削,无法行走,杨谨常日夜服侍老母,寻遍医师也不见母亲的病情有所好转。
后来杨谨听说有位叫叶天士的名医,他就赶紧去求叶天士为母亲治病。叶天士诊断出杨母的病积累已久,不是一般的药可以救治,于是拿出了一个独家药方,让杨谨照他的方法去练制成膏,给母亲早晚各服一次;果然,过了不久,杨母病情好转了,然后继续服用直到痊愈,最终杨母才得享天年活到84四岁。杨母临终前嘱托儿子,要他多制作药膏送给其他患病者,让他们也能和母亲一样,脱离病痛的折磨,享受人生的乐趣,这样的话,杨慎也就算是报答了母亲的养育之恩。
“余昔病时,痛苦莫名,但求速死,不意获食此膏,痼疾解除,复我人生乐趣,得享天年,天士之功实同再造,汝宜多制此膏施赠,俾世之同病者,得渡苦海,则恩同报我矣”
~ 京都念慈庵川贝枇杷膏包装说明
赠膏济世的善举
杨谨没有辜负母亲的寄望,以“念慈庵”的名义制成药膏,慷慨地赠给有需要的病人。在中华文化里,常常称父亲为“严”、母亲为“慈”,“念慈”有纪念、思念母亲的意思,日后便将药膏命名为“念慈庵川贝枇杷膏”。此后,杨谨的济世为怀的名声越传越远,不计其数的人特地登门求药。
杨谨过世以后,求药的人与日俱增,他的后人干脆在京都(首都北京)的市集里售卖“念慈庵川贝枇杷膏”还附送药方,希望可以延续先人救世的善心。也因此“念慈庵川贝枇杷膏”又冠上了“京都”二字。
民国时期,据说杨家后人因为日军入侵而南迁到广州,后来辗转去到香港,再后来又移民别处。杨氏临别前将传承“京都念慈庵川贝枇杷膏”的重任托付给英属香港的谢姓企业家,经过他多年的经营成为了今天家喻户晓的“京都念慈庵川贝枇杷膏”。

故事的真实度
这大概就是“京都念慈庵川贝枇杷膏”的由来。这篇文言文文章写得很漂亮,它借用了生动的、传统的孝亲故事来建立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里头有人物、有情节、有环境,是典型的小说架构,字数不多,相当于现代的闪小说,所以,应该有杜撰的成分。
翻查了里面提到的人物,情况大致是这样:
一、杨谨这个人找不到任何资料,可能是虚构,但话说回来杨谨是清代的小小县令,没有他的记载也说得过去。既然没有杨谨的资料,杨母自然也就找不到了。
二、叶天士(1667-1747)真有其人,本名叶桂,天士是字,他活跃于康熙年间。《清史稿》记载叶天士是吴县人(今天苏州一代)。祖辈和父亲精通医术,但父亲在他14岁时就离世,于是叶天士跟着父亲的徒弟学医。他悟性极高,很快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当时名气就很大。可是并没有关于独门“膏方”的记载。
“叶桂,字天士,江苏吴县人。先世自歙迁吴,祖时、父朝采,皆精医。桂年十四丧父,从学于父之门人,闻言即解,见出师上,遂有闻于时。”
~ 夏孙桐《清史稿·艺术传》
总之,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营销策略,他们突出了品牌的悠久历史、正宗性,传统性,以及成效显著,进而让产品具有说服力,可以历久弥新。故事无论是真是伪,也不大重要,如果把它当成一部闪小说或古文来欣赏,其实还蛮有意思的,文字也很典雅优美。下次大家服用枇杷膏的时候,别忘了跟家人和孩子分享杨慎母子的精彩故事。
*京都念慈庵川贝枇杷膏的故事原文*
杨公孝廉讳谨,子慎之,清顺天府人。幼失怙,母陈氏太夫人,守节抚孤,勤于家政,夫人自出名门,教子有方。孝廉幼尊慈训,品学兼优,乡党称誉。十五入乡闾,连科报捷,旋举孝廉,出任县宰。时太夫人年逾知名,因积劳成疾,气弱痰涌,呼吸不顺,咳嗽不辍,潮热不退,缠绵数载,形销骨立,步履不能,孝廉亲待汤药,夙夜不懈,而名医屡更,均未收效。
时叶天士名甚噪,孝廉不惜千里躬求,迎天士回府,诊治慈亲,天士断为积劳成伤,复误于医,非平常汤药所能奏效,乃授孝廉方,嘱依法制炼成膏,早晚服食,持之有理,渐见痊愈。太夫人自服此膏,果然痛苦日减,病状转佳,继而痊愈,后且常以此膏和水以代茶汤,享年八十有四。弥留时,嘱孝廉曰:“余昔病时,痛苦莫名,但求速死,不意获食此膏,痼疾解除,复我人生乐趣,得享天年,天士之功实同再造,汝宜多制此膏施赠,俾世之同病者,得渡苦海,则恩同报我矣”。
孝廉受命,乃以念慈庵之名,制成此膏,广布施赠,凡患有咳嗽、气弱、痰壅等症者,见症施药,闾里德之,名传遐迩,踵门求药者,不可数计,庵名“念慈”,用示纪念慈亲之意,并名此膏为川贝枇杷膏。
及后孝廉既殁,而求药者日增,其后人遂设肆于京市,将此膏制售以寿世,并将此方随药附送,以符先人济世之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