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文化人或书法爱好者在家中都会挂上一些墨宝,,当中“出镜率”最高的应该是这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或凝练版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听起来很高尚且书香气息非常浓厚;字面上分别用了两个“非”和“无”来加强语势,负负得正,突出了只有淡泊才能明志、只有宁静才能致远的深刻道理。
这难道是一首著名的唐诗或宋词? 其实不是,它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书里的一段摘录,后世称为诸葛亮的《诫子书》。于是,我循着这条线索继续剖丝抽茧,发掘到连《三国演义》也没太多着墨的诸葛家族鲜为人知的故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全文,收录于清代张澍编撰的《诸葛忠武侯文集·卷一》
译:品德高尚的人靠的是内心宁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来培养品德。唯有恬淡才能看清楚自己的志向,唯有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只有勤奋地学习才能拓展自己的才干,志向明确就能在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就。一旦懈怠就不能精益求精,轻薄浮躁便不能修养性情。时光一转眼就过去,意志也会随岁月的流逝而消耗殆尽,好比树叶一样枯老掉落,最终对国家社会毫无贡献,只能守在自己破败的房里空留遗憾,到那时再来后悔就来不及了!
诸葛亮及其家族简介
诸葛亮应该不必多做介绍,他在华人世界里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凡对中华历史有一点认识、读过《三国演义》或看过其影视剧的朋友都对他并不陌生。诸葛氏原是琅琊阳都人(今山东临沂一带),他们祖上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朝任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京兆(国都)及周围郡县的官吏,地位和影响力相当高。诸葛亮父亲诸葛珪(guī)曾任兖(yǎn)州泰山君丞(今山东泰安一带),共生三子: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诸葛均;但诸葛珪早卒,三个儿子由其弟诸葛玄抚养成人,后来为避战乱举家南迁。诸葛玄先是任豫章太守,后投靠荆州刘表,不久病卒,叔父死后诸葛亮和诸葛均留守襄阳隆中(今湖北襄阳一带),诸葛瑾则赴江东孙氏处谋职。
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襄助。为抵抗曹操大军,诸葛亮前往江东促成孙刘联盟,在赤壁以少胜多击败曹军;刘备遂得荆、益二州,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封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与曹魏和孙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刘备夷陵战败后,临终托孤于诸葛亮,使亮辅佐太子刘禅完成他未竟的事业。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殚精竭虑地治理蜀汉,直至他在最后一次北伐中油尽灯枯,陨落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一带)。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推崇的政治家,他的忠诚、才智、廉洁、公正、严明的形象更受到民间百姓的爱戴,在华人世界里有着深远、深刻的影响。

关于《诫子书》
据说《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书,阐述修身养性、勤学立志的深刻道理,具有典型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学者普遍认为《诫子书》出自清代张澍所编撰的《诸葛忠武侯文集》,最初的版本由西晋的陈寿编定,但此版本在宋代之前已经散失,后人在明清两朝根据收集到佚文才汇集成篇。《诸葛忠武侯文集》共十一卷,有《文集》四卷,《附录》二卷以及《故事》五卷,《文集》里包括著名的《草庐对》《出师表》《答李严书》《街亭自贬疏》等诸葛亮的文章著作,也包括《诫子书》。 时隔千年,《诫子书》是否出自诸葛亮本人之手无法下定论,学术界也仍存有争议,作者认为从文学赏析和育人意义的层面来讲,真假与否并不影响大家品读这篇优秀的文章。
《诫子书》写给谁?
既然是“诫子书”,顾名思义是告诫儿子的书信,但,究竟是写给哪位儿子?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育有二子,以年龄长幼分,分别是诸葛乔和诸葛瞻,只不过,前者是养子,后者才是亲生。《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当时年仅8岁的诸葛瞻,按诸葛瞻出生于蜀后主建兴5年(公元227年)来推算,估计此书应是诸葛亮在建兴12年(公元234年)也就是最后一次北伐军旅中写的。为什么说是写给诸葛瞻而不是诸葛乔呢?因为诸葛乔在6年前(公元228年)已经去世。
关于诸葛乔
诸葛亮早年因无子嗣,其兄诸葛瑾在获得孙权的准允之后,将自己的次子诸葛乔过继给了诸葛亮,随诸葛亮入蜀。诸葛乔本字“仲慎”,过继后改字“伯松”(古人的字多用“伯仲叔季”表示儿子的长幼排序,这里清楚可见诸葛乔从诸葛谨次子的“仲”成为诸葛亮长子的“伯”的身份转变),他在蜀汉任驸马都尉一职,曾与诸葛亮在汉中参与军务。(什么是“字”?见华人名字的那点事)
可惜诸葛乔英年早逝,得年25岁,留有独子诸葛攀。后来,诸葛亮晚年生了诸葛瞻,诸葛亮一脉后继有人了,又恰逢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因在东吴擅权惹祸被灭族,包括其幼子诸葛融也被杀,导致诸葛瑾这一脉断了后,所以诸葛攀回归诸葛瑾一脉延续他的香火。
关于诸葛瞻
诸葛亮老来得子,当然对儿子格外关心疼惜,也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诸葛瞻自小聪慧,令人喜爱,但诸葛亮担心儿子“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诸葛亮在写给兄长诸葛瑾的书信写道:“瞻今已八岁而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瞻17岁娶公主(刘禅之女,名字不详),官至尚书仆射、军师将军;他善于书画,博学广识,记忆力强,是蜀国的青年才俊。诸葛亮去世后,诸葛瞻承嗣父亲“武乡侯”的爵位。蜀人常追思诸葛亮,所以爱屋及乌,对诸葛瞻也非常疼惜,因此每当朝廷有“善政佳事”,即便不是诸葛瞻的政绩,大家都会归功于他,造就了他和诸葛家的美名。蜀汉后期,魏国攻打蜀地,诸葛瞻领军殊死抵抗却被魏军团团包围,与儿子诸葛尚(诸葛亮之孙)在绵竹(今四川中北一带)之战中双双殉国,得年37岁。(关羽后人在蜀亡后也难逃厄运,见游洛阳大伯公宫探三国历史)

诸葛氏余韵
诸葛瞻诸葛尚父子虽战死疆场,但次子诸葛京幸免于难,在蜀国降魏后和堂侄诸葛显(诸葛乔之孙)一起迁往河东郡(今山西一带)。再后来,魏国被司马氏建立的西晋取代,诸葛京为西晋朝廷效力,任郿县(今陕西宝鸡一带)县令一职,后升任江州(今江西南昌一带)刺史。但诸葛显后来如何史书并没有记载。总之,诸葛亮三兄弟后人的概况为:诸葛显是诸葛瑾唯一的血脉,诸葛京是诸葛亮仅有的子孙;诸葛均的事迹则不得而知。
诸葛家族在西汉元帝朝显赫一时,一直到东汉末年都名门望族书香世家,在地方上颇有威望。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与叔父诸葛玄都是东汉朝廷命官,诸葛瑾与诸葛亮在三国并立时期分别在吴蜀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军政角色,三弟诸葛均也在蜀中效力;另有堂兄诸葛恪在吴国大权独揽,以及族弟诸葛诞在魏国担任高级军事将领。由此足见诸葛家族在当时可说是具有左右天下的巨大影响力。
回想来,原本只是存粹欣赏古文《诫子书》却发掘到津津乐道的三国历史插曲,不但增广了见闻还陶冶了心性,这便是阅读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参考资料:《诸葛忠武侯文集》、《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吴书·诸葛瑾传》《吴书·诸葛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