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及军事家,喜欢三国历史或《三国演义》的朋友都对他非常熟悉。他举孝廉进入仕途,曾参与了“十八镇诸侯”共讨董卓的义举,后灭袁术、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之战以小胜多打败袁绍统一了北方,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诸侯之一。
在《三国演义》读者心里,曹操是一个狡诈的“乱世之奸雄”。他把汉献帝玩弄于股掌之中,对反对他的人绝不心慈手软;在历史研究者眼里,他是个“治世之能臣”,更是历史上不可多得文韬武略的英雄人物。但除非你是古典文学爱好者,较少人知道他也是个杰出的诗人、文学家。
文学家曹操和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
汉魏文学史上著名的“三曹”指的是他曹家父子三人:曹操、曹丕、曹植,他们对当时的文坛贡献巨大,与当时的“建安七子”齐名。我在新加坡社科大学中文系二年级修读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它给了我一个难得的机会去窥视这位一代雄主文采飞扬、真情流露的一面。曹操在诗歌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对诗歌的发展有卓著的贡献,留下了气势磅礴、豪情壮志的诗歌,如《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今天不说他的诗,来聊聊他鲜有的散文作品——《让县自明本志令》,又称《述志令》。(以下皆称“述志令”)
上次在文学体裁的新解释一文里提过,散文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真实地表现生活和现实,作者往往是从内而外将心里的感想直接或间接表达出来。《让县自明本志令》顾名思义想表达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让县”就是把汉献帝封给他的县里让出;二,“自明本志”是表明他的心迹以澄清天下人对他的非议。此外,在古代,由上至下所传达的公文就叫“令”。
这篇文章约莫写于建安15年(公元210年),大概在曹操赤壁之败后,这时56岁的曹操已位极人臣,权倾朝野,许多人开始非议他有废汉自立的野心,于是,他写了这篇文章以正视听。《述志令》通达简练,坦率直白,凸显了曹操的壮志凌云和豪迈的气概。这里截取几个重点来探究这位一代雄主的真性情。

一、最初只想当个好的地方官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彊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述志令》原文
起初我举孝廉见章末的时候还很年轻,自认为不是那些有名望的隐士,恐怕被天下人把我当成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守把政务和教化的工作做好,建立自己的名声,让世人知道有我曹操。我在济南任相国执政的时候过于公正严明,因此得罪了权贵和豪强,我担心波及家人所以选择告病还乡避祸。
二、奉召讨贼,希望能封候拜将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彊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述志令》原文
后来我被朝廷征召为都尉,再升迁为典军校尉,心里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希望封个侯爵,当个正西将军,死后在我墓碑上刻有“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然而遭遇董卓作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我原本可以招募更多的兵马,但我却经常裁减不希望扩充军队,因为兵多了自然会有骄气,与强敌抗争就可能带来祸事。因此,我在汴水之战时只有几千兵马,后在扬州又招募来一些人,总共也不过三千人,这时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三、贵为丞相,已达人臣之极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后孤讨擒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彊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述志令》原文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史,击败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自立为皇帝……我兴兵讨伐,虏获了他的四名大将,获得了他多数的兵马,以致袁术土崩瓦解发病而死。再后来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力强盛,我自知以我微薄的力量根本无法与他对抗,但想到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够留名于后世。很幸运我战胜了袁绍,斩杀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荆州刘表自以为是汉室宗亲,心怀不轨……我兴兵平息了他才使得天下太平。身为丞相的我已经显贵到了极点,已远远超过了我的志向。
四、面对谤议,坦然以对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彊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述志令》原文
我今天说这些,听起来好像很自大,但是为了消除大家对我的非议,所以才坦白直说。如果国家没有我,都不知道会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也许有人看到我势力强大,他们又不信天命的东西,恐怕会私下议论我有取代大汉皇帝的野心,这种胡猜测常常让我耿耿于怀……从我祖父到我父亲再到我,一直都是国家可以依赖的臣子,可以看出我们是受到皇帝的信任,到了我儿曹丕兄弟就超过三代了。
五、表明不让权的原因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吾心,使他人皆知之……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已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述志令》原文
这些话我不只是对各位说而已,我也常跟妻妾说,要她们知道我的心意。我告诉她们:“我死之后,你们都应该改嫁,将我的这番说话传达出去,让别人都知道我的心迹”……但如果要我把兵权交还给朝廷,然后去武平封地颐养天年,这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因为我担心失去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这除了是为了子孙着想,也是避免自己失势后国家会面临危机,因此我绝对不能为了贪图虚名而招惹祸害,所以这是万万不能做的事。
六、辞让三县的封地
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述志令》原文
然而我的封地已经有四个县,享受着三万户的赋税,我有什么功德配得上这份厚恩呢?现在天下未定,我不能让位。至于封地,可以退让。今天就把阳夏、柘、苦三个县的二万户交还给朝廷,只留武平县的一万户就够了。希望这样能平息大家的诽谤和议论,稍微减少他们对我的指责吧!
真假曹操?
从曹操的文章可以清楚看到,他起初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只想好好地做个地方官治理县市造福百姓。后来因国家动荡,局势不断变化,他不得不挺身而出为国东征西讨,从初级军事将领一步步登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位置。他开诚布公表明了不让权是为了保护他的家族以及不希望已稳定的国家再度陷入任何的动乱。
当然,关于这篇《述志令》有一部分人或将他解读为“作秀”,也可以说他的一翻说话只是托词;但居于高位的曹操能写下这样坦率不讳的诏令实属难得,言辞之中无不透露着他的真性情,可谓非一般的帝王所能及。单从这点来看,与《三国演义》里虚伪、奸诈,狠毒的曹操形象有一定的出入。最起码我从《述志令》感受到的是一个敢说、敢认、敢作、敢当的真男人。你呢?

举孝廉
汉代选拔官员主要是靠地方官员举荐“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的人给上级或中央,被举荐的人必须具备孝顺、廉洁等高尚的品德才有资格当官,这个制度就叫察举制,在这个制度下入仕的人也称“举孝廉”。